准确选择测评工具的3个法宝
- 分类:沐风说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05-07 13:38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要不要心理测试,这是个问题……,其次,使用哪种测试呢? 毫不夸张的说,市面上的心理测试已经泛滥成灾,保守估计有10,000种(克里普斯博士,2014)。
准确选择测评工具的3个法宝
【概要描述】要不要心理测试,这是个问题……,其次,使用哪种测试呢? 毫不夸张的说,市面上的心理测试已经泛滥成灾,保守估计有10,000种(克里普斯博士,2014)。
- 分类:沐风说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05-07 13:38
- 访问量:
TO test or not to test, that is the question…
…and then, which test to use?
要不要心理测试,这是个问题……,
其次,使用哪种测试呢?
毫不夸张的说,市面上的心理测试已经泛滥成灾,保守估计有10,000种(克里普斯博士,2014)。许多测试生成的报告乍看起来还不错(诸如色彩性格学),但是其中很多测试并没有坚实的研究基础,信度、效度均不高。
比如最近很是流行的左右脑评估,就是其中之一。
事实上,任何好的测试在投放市场之前,都应该经过充分研究和严格测试,然后才能给大众使用。
1
好的测试应该具备的要素?
为了避免选到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测试,这里列出了一个核心要素清单:
-
是否使用用户指南或技术手册,清楚地说明对这套测试进行的统计试验,以及如何施测、计分、分析和阐释?
-
这套测试是否针对大的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过试验(500人以上)?
-
这套测试的信度如何?----是否不同时候给出的结果都一致?
-
这套测试是否测出它所声称的测试内容,如能力倾向、人格、行为风格、智力、动机、职业兴趣等?
-
这套测试是否经过不同文化、职业、年龄和性别群体的验证,并且针对每个群体都生成了规范?
-
这套测试是否嵌入了一些设计来检查受测者的操控迹象?
关于这一点总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,一般来讲,在线测验有很多方法来反操控,比如采取常见的迫选,排序题目,或者迫选和自选结合起来;或者采取小概率事件、常识测试、一致性测试等手段来进行——要相信,心理测量学发展到今天,这些都不是问题,当然,每家工具做法各有不同,因此也各有高下之分。
2
如何挑选测评工具?
第一:无论挑选任何测试,首先要明确其目的和受众对象。
-
测评的目的是为了遴选-selection,还是发展(比如:应该更加关注底层次的潜质、动机还是更加关注可发展的技能等);
-
是针对个人,团队,还是组织(比如:是职业咨询,高管团队的相容性,还是员工敬业度);
-
受测者的学历情况,测试的时间周期(一般而言,除了智力、能力倾向而言,35分钟以内比较适合);
-
测试是否有移动平台,以及之前受测者做过何种类型的测试等等。
第二:无论挑选任何测试,都要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属性相匹配,至少要深刻了解目标岗位,最好能了解其组织的战略、文化、发展阶段、上级风格、下属风格等等。
比如:
-
某人申请的是银行工作,要和数字打交道,那么重点应关注他的算数能力;
-
或者招聘航空飞行员,测试应聘者的空间意识则更为关键;
-
测试空降的高层管理者,应重点关注其动机、价值观是否和公司文化相匹配;尤其是
-
外企高管空降到国企、民企当中,会发现价值观的差异十分巨大,这点评估显得尤为重要;
-
对于新任经理人,则重点关注管理潜质等。
第三:各家测评供应商都有其法宝,也都有其不足。因此,学会工具的选择和组合,显得至为重要。
测行为风格,市面上的工具很多,在我看来武林上的五绝高手分别是:
东邪:PI
冬哥大概是几年前接触到这个工具的,经过试测之后,发现从测评的形式(不受限制的随意选择,选择的形容词多少没有关系,当然越多越好)到报告的产出(非常像横板的PPA)到产品的价格策略(必须包年制)都非常邪气,故称之为东邪。
西毒:TTI
关于TTI,我觉得他的创意在于团队轮图的使用和动机的匹配使用。
南帝:Goodisc
这个工具在亚太地区很是流行,可是在大陆地区听到的却不多,因此就称为南帝吧,听说最近又修订了移动端测试,冬哥也找来了试测版,有兴趣可以联系冬哥试测。
北丐:Everthing disc
市面上也有很多人喜欢他们家的报告,我个人觉得他们家的关于领导者的报告、销售人员的报告,还是蛮见功底的。
中神通:PPA
关于PPA,创造性地使用了迫选法和三幅图来表示,这些都是后来者学习的对象,这就是我称之为中神通的原因。
当然每家都有自己的创意,比如条形图换成了圆饼图,三幅图改成了2副图等,但变与不变之间,到底哪家更好,就见仁见智了。
当然,除了测试行为风格之外,还有很多其他可以有效评估的东西,比如:
-
测动机,SHL-被CEB收购-的18个指标,全面精准;
-
测情商,Bar-onEQ-i 则值得推荐;
-
测人格特质,Saville-被韬睿惠悦收购-的测评,TQ被Hay Group 收购后最终被Korn Ferry 纳入囊中-的测评均有上佳的表现;
-
测人格的阴暗面-darkside ,当然推荐Hogan的HDS 。
据我的观察,测评的趋势是越来越关注潜质、情商等测评,甚至关于韧性的测评,也已经有了专门的工具,关于详情且听下回冬哥分解。形式上,也越来越花样繁多,游戏化测评,嵌入式测评都是很好的尝试。
3
如何使用测评数据?
怎么样把测评数据应用在组织中,一直以来是短板,也是测评尚未发挥出最大效用的主要制约因素。
第一:任何测评工具,都只是解决人类难题的一个部分,决不应该把测试作为人才决策的唯一手段,一般而言,其所占的比重不应该超过1/3。
第二:关于测评对象和测评数据的保密性。(比如:测试对象是否有权看到结果,会给出什么样的反馈,其他还有谁会看到结果,其上级领导是否会结合测评数据,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呢?)
在我看来,这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,国内很多公司都是“关门测评”,其结果只是锁在高层或者HR的箱子里,而不是反馈给每一位被测对象,虽然这一点也在慢慢变化当中,但时至今日,给被测对象真实一对一反馈的还是少之又少。
第三:任何测试,不应该想当然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。
-
读懂定义,心理学的指标定义可能跟你的认知不完全一致;
-
不要孤零零地看待测评的某个指标,应该着眼于大局,系统性的考虑其趋势,而不是就单个指标过度解读;
-
关于人格、能力、动机等等均有内在的关联性,但不可随意解读。
这就是说,要从大局系统地来看待测评的结果,不要去纠结个别指标的得分,比如小A: 战略思维7分,小B战略得分7.5分,这种差距意义往往不大,不必深究。再进一步,人才测评宜粗不宜细,绩效测评,宜粗不宜细。
第四:测试的结果是否会与组织当中人才管理其它模块相互结合。
应当说,测评时至今日依然在招聘和选拔上面有较为充分的使用,在人才管理的其他领域,则应用地不多,尤其是在培训方面究竟该如何有效链接,一直是个难题所在。
最后,强调一点:
对成年人来讲,测评是最大的发展,所以务必要进行科学的测评,而不是随便选择一个市面上便宜的工具来测,须知有的时候最便宜的往往是最贵的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宁波
宁波市鄞州区江南路666号宁兴大厦21楼
+86(574)27974945
唐经理(艾伦)
上海
上海市浦东区耀翔路58弄1号706室(三林软件园内)
+86(21)68969302
黄经理
台州
台州玉环市13号小区14栋66号
15168606767
季经理
- 免费定制
-
电话咨询
宁波 0574-27974945
上海 021-68969302
台州 151-68606767 - Top
© Copyright muufeng.com 浙ICP备18052510号
员工喜欢&老板满意的旅行式团建